01个人简历

姓 名:靳诺贝 性 别:男
班 级:雅二16班 本科专业:计算机科学与技术
录取学校:复旦大学 录取专业:电子信息
02荣誉证书







03考研心得分享
一、择校战略与备考定位
“立大志者得中志,立中志者得小志,立小志者不得志”。对于现阶段在选择考研院校的同学,我的建议是可以找层次较高的院校,也是对于后续考研备考的一种激励。
二、初试科目突破方案
1. 政治
2025考研政治的试题给了大多数学生当头一棒,临考速成的策略已不再可取,应抓牢基础知识,认真听课,多做练习题。
2. 英语二
坚持每天背100个单词,八月份开始做英语真题。
3. 数学二
打牢基础知识的把握,形成各章节的思维导图。而数学真正提分的时间段在于9--12月份的真题以及模拟题。真题是必做的,模拟题建议择优不择量。对于每一套题目的草稿纸以及答题卡,建议随卷保留,在进行复盘的时候可以更清晰地看出第一遍哪里错了。最后是计算,数学学科的一个结果一般是4--5分,切莫大意失荆州。
4. 408专业课
我的考研科目是408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。在工科考研专业课中,408堪称难度天花板。而且随着25考研以及26考研各院校陆续更改初试科目为408,对于计算机考研的同学来说,也许408成为了唯一选择的路。近两年的408的真题试题是越来越怪。对于408的学习建议:一定要过大题!大题可以很好地帮助理解知识点,千万不要模棱两可地让不会的题过去,一定要真真切切地弄懂!
三、复试逆袭方案
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对于复试考生的要求很高,在整个计算机考研的体系中,复试难度也是排在前几位的。初试结束后千万不要放松,了解所报院校的计算机研究方向进行学习,增强个人实力才能在复试中脱颖而出。此外,大多数计算机考研院校,复试均对于算法设计与分析有所考查,对代码的掌握也需要加强。
01个人简历

姓 名:刘阳光 性 别:男
班 级:雅三27班 本科专业:工程管理
录取学校:复旦大学 录取专业:电子信息
02学习科研经历
本科期间对工科领域比较感兴趣,自学了仿真软件ANSYS和建模软件Solidworks并做了一些案例分析,这也是考研有动力的来源。以下是一些仿真分析图片:


03考研心得
一、择校与选专业的优先级策略
1.专业优先原则:
建议优先确定专业方向(如工科/商科/文科大类),公共课(数学/英语)可提前启动复习。通过缩短决策周期避免时间浪费,待基础学科进入学习轨道后,逐步完成以下择校调研:
目标院校近3年招生计划与推免比例;专业课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变动趋势;复试录取比例及分数线波动区间
2.动态择校模型:
采用"公共课先行+院校数据渐进收集"策略。以个人为例,在备考前6个月锁定工科方向后,每日投入1小时系统梳理院校数据库,重点标注:
专业课考查难度(通过真题分析);报录比风险等级(区分热门/潜力院校);研究方向匹配度(导师课题组与个人规划)
二、学科备考黄金法则
1.战略级科目(数学+专业课)
时间配比建议:占总复习时长60%-70%(两门各150分,边际收益最高)
2.战术级科目(英语+政治)
备考逻辑:聚焦性价比,把握"保底线、争优势"原则
英语:每日1.5小时精读+真题语境词汇积累(推荐艾宾浩斯记忆法)
政治:前中期主攻马原模块理解,后期集中突破时政押题(节省50%时间成本)
三、专业课决胜关键
1.真题驱动法
收集近5年真题建立考点热力图,识别高频考点(建议用Excel统计出现频次),例如:
必考题型(每年固定出现,占30%分值)
轮考题型(2-3年周期出现,占45%分值)
冷门题型(近5年仅出现1次,可战略性取舍)
2.信息差破除
通过院校研究生论坛、直系学长经验帖获取:
专业课阅卷偏好(如计算题步骤分权重)
参考书外延考点(部分院校存在隐性考点)
四、备考心态管理准则
1.进度陷阱防御
建立个性化里程碑(如:数学基础框架完成度>刷题量),拒绝盲目追赶他人节奏。
2.压力缓冲机制
采用「番茄工作法+弹性时间窗」组合:每天设置2小时自由调整时段,用于补强薄弱环节或情绪调节,避免因计划僵化产生持续性焦虑。
(初审:张莹 复审:郭粹 终审:徐斌)